为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,推动城乡规划专业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。近日,学院组织2022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,在专业教师团队带领下赴云梦县义堂镇、孝南区杨店镇,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题调研。此次调研活动得到两镇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全力配合,为师生搭建了“从课堂到田野”的实践桥梁。
一线勘察:脚步丈量乡土,解锁规划“活密码”
调研团队以“产业发展——乡村振兴——生态保护——民生保障”为核心脉络,分区域、分主题开展实地踏勘,让学生们在乡镇肌理中读懂规划的实践逻辑。
在义堂镇,张青峰副镇长带领师生穿梭于镇区街巷,围绕“涢水古镇、忠孝之乡、森工小镇”的发展定位,系统讲解了当地人文风貌、产业布局、居住区规划、滨水空间治理以及道路交通、文化广场、体育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现状与未来构想。详实的案例与生动的现场解说,为学生们勾勒出一幅立体的乡镇发展图景。调研过程中,学生们认真采集数据,倾听民众诉求,为后续规划分析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‘三农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坚持把解决好‘三农’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,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,促进农业高质高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。”此次深入乡镇一线的调研实践,正是学院引导青年学子扎根乡村、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,让规划设计真正“写在祖国大地上”。
互动交流:思想碰撞火花,凝聚规划共识
两场专题座谈会上,校地双方围绕镇域发展痛点、规划难点展开深度交流,让青年智慧与基层经验同频共振。杨店镇副镇长张磊以“城乡融合示范镇”建设为主题,介绍了镇区概况、特色农产品体系、文旅融合发展路径。他着重指出,国土空间规划需严守生态底线,要优先保障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民生用地需求,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,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协调统一。
面对镇域发展中的现实挑战,同学们积极思考,踊跃提问,聚焦“如何优化城乡路网衔接”“如何在规划中传承传统建筑与文化遗存”“如何平衡耕地保护与产业用地需求”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。
在义堂镇,师生们围绕“如何以空间规划赋能孝文化传承”“如何盘活闲置土地资源、提升土地利用效能”等话题展开热烈交流,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可行性建议。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的理念贯穿于每一次讨论,进一步强化了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共识,展现了青年规划学子的责任意识与创新思维。
师生共研:实践淬炼成长,厚植规划情怀
调研结束后,师生们围绕“实践收获”展开复盘,让“知行合一”的理念扎根心底。学生代表李同学感慨:“以前在课堂上做规划设计,更多是‘纸上谈兵’,感觉规划就是画几张漂亮的图纸。但这次走进乡镇才发现,规划不仅要考虑空间布局,更要贴合老百姓的生活需求、地方的发展实际。后续我会结合调研数据,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方案,让方案更具落地性。”
带队教师邵奇慧总结道:“带领学生走出课堂、走进乡镇,是实现‘知行合一’的关键一步。只有深入一线,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规划的人本内涵与社会责任。这次调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,更培养了他们的乡土情怀与实践担当。”

长效合作:校地携手同行,共绘发展蓝图
义堂镇、杨店镇主要领导纷纷表示,此次校地联合调研是“开门编规划”的有益探索,它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了真实、生动的实践平台,更通过青年视角为镇域规划注入了新理念、新思路。未来,两镇期待与湖北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,持续汇聚专业力量,共绘科学精准、宜居宜业的发展蓝图,以“青春之笔”书写镇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,让乡村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坚持知行合一,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、悟真谛,加强磨练、增长本领。”此次调研,不仅是学院践行这一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,更在高校与基层之间搭建起“智力对接、需求互补”的桥梁。未来,随着校地协同机制的持续深化,高校的智力优势将与地方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,共同擘画城乡融合、宜居宜业的发展新图景。
